跳到主要內容
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功能
網頁導覽
:::
首頁
藏品查詢
分類瀏覽
English
首頁
> 藏品資訊
:::
圖檔授權標示:
琉璃珠
編號
編 目 號
:
AT003436-002
主題
分類1
:
裝身具
名稱
登錄名稱
:
單色琉璃珠
中文 名稱
:
琉璃珠
-數量-
單 位
:
粒
數 量
:
1
所屬族社
所屬族群
:
魯凱族
所屬社名
:
屏東霧台鄉好茶村
尺寸/度量
長
:
7
mm
徑
:
10
mm
藏品描述
描述
:
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「魯凱族單色琉璃珠」(館藏編號AT003436-002)採集自魯凱族人居地的屏東縣霧臺鄉好茶社(Kochapongan)。為魯凱族人所使用的貴重物品。由外觀來看,此標本長7毫米、直徑10毫米,形狀如圓鼓形,主體呈色為暗橘紅色。由製做技術來看,為燒製之物,並使用鑽孔的技術,將圓柱中心穿孔。此琉璃珠表面有明顯缺損凹痕,推測可能流傳、使用的時間頗長。
在臺灣南島民族的社會生活中,琉璃珠曾是相當珍貴且廣受喜愛的物資。尤其是排灣族、魯凱族和卑南族社會中的琉璃珠,色彩與型態多變;琉璃珠製成的飾品也在三族群間的貴族階層中做為聘禮等而流動,使此三族擁有相同的琉璃珠飾品(Chen 1968:365)。
上述三族使用的琉璃珠依照形狀可以分為管珠、細圓珠,和其他形狀的珠子。管珠和細圓珠的使用最普遍,臺灣原住民常用來穿串珠鍊、首飾和縫綴衣物的主要裝飾物。管珠的大小最長約5公分,最短至1公分;細圓珠則多小於0.5公分(胡 2012:106)。琉璃珠可以再依照顏色搭配分為單色珠、多彩珠和縫綴在衣物上的小繡珠。單色珠多使用黃、綠、橙色系珠子。而多彩珠則被族人視為祖先傳下的寶物,依圖案的不同,被賦予不同的名稱和傳說,並具有高低等級或性別的區別。通常貴族頭目家族擁有和傳承的琉璃珠和一般家庭的琉璃珠不同。
本件為單色細圓珠,對照現有的收藏資料及目前琉璃珠的使用方式,功能可能以裝飾為主。但由於僅有單顆琉璃珠,無法確認是用於諸如頭飾、頸飾、胸飾、耳飾或為足飾等的哪一部分之裝飾,或是縫綴於衣物上作為裝飾。
臺灣原住民社會中存在的琉璃珠來源,胡家瑜(2012)綜合文獻分析,指出其為多元來源的交換商品。雖然確切傳入臺灣的時間不詳,不過依據18 世紀黃叔璥在《台海使槎錄》『番俗六考』中對臺灣各地身體裝飾習俗的描述,幾乎都可以見到有關琉璃珠的記錄。本件標本的製作年代尚待科學檢測分析,但從琉璃珠在臺灣原住民各族群之間流通的時間來看,19世紀末以前應該就已經傳入臺灣。
排灣族、魯凱族、卑南族人以琉璃珠製成的身體裝飾品種類十分多元,有頭飾、頸飾、胸飾、耳飾和足飾等,或縫綴於衣物上作為裝飾。除了作為裝飾品,琉璃珠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與功能,可用做族人結婚時的聘禮之一;此外,在排灣族社會中,認為琉璃珠中具有神靈,可託夢賜福;巫師也使用琉璃珠占卜,並以珠中的靈力為人治病(許 1992)。
琉璃珠於排灣族、魯凱族、卑南族社會中,也具有維繫社會階序和秩序的功能,社會階級越高者,才能擁有串數越多的琉璃珠頸飾、胸飾。琉璃珠有時因為婚姻嫁娶關係、有時因為階層社會的供品制度,而流動並逐漸累積於貴族和頭目家族之間,甚至成為傳家寶物。
本件由於是單一顆琉璃珠,在功能與價值上,尚無法確認是否為重要的傳家寶或具有儀式上的意義;形制與顏色上,也不如多彩珠的豐富呈現,並不具有獨特性或稀有性。
參考文獻:
中文資料
方鈞瑋主編。2001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藏品:原住民織品及飾品圖錄。臺東: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。
李子寧主編,尤瑪・達陸、施秀菊、吳佰祿著。2015。彩紅與蜻蜓:泰雅服飾與排灣琉璃珠的對話。臺北:臺灣博物館。
李莎莉。1998。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:傳統·意義·圖說。臺北市:南天。
胡家瑜。2012。臺灣南島民族玻璃珠飾品的跨文化分析比較:對於形式、價值與物質性的一些思考。考古人類學刊,76:97-134。
許美智。1992。排灣族的琉璃珠。臺北:稻鄉。
英文資料
Chen Chi-lu. 1968. MATERIAL CULTURAL OF THE FORMOSAN ABORIGINES. Southern Material Center, Inc. Taipei.
日文資料
小林保祥。1944。《高砂族パイワヌ民藝》。東京 : 三國書房。
佐藤文一。1988[1944]。臺灣原住種族的原始藝術研究。臺北:南天出版社。
宮本延人。1957。高砂族ガラス玉小記。民族學研究21(4):305-309。
松澤員子主編。1994。台湾先住民の文化―伝統と再生―。大阪:国立民族学博物館。
藏品典藏資訊
取得方式
:
購置/購買
回上頁